多年来,典型西方饮食中的加工肉和红肉、油炸食品、含糖饮料被认为是不健康的。相比之下,亚洲人的传统饮食往往与慢性病的发病率低有关。
相比西式饮食,亚洲各地喜欢食用大豆、不加糖的茶以及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等饮食上的习惯,都是促进心血管健康的有利因素。
因为气候适宜、幅员辽阔,我国能吃到的新鲜蔬菜非常多,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的谷物也非常丰富。
相比西方饮食,亚洲饮食可能让你摄入更多抗氧化剂,身体分解食物或接触香烟烟雾时会产生自由基,自由基会导致心脏病、癌症和其他慢性病,而抗氧化剂可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伤害。
抗氧化剂都会存在于新鲜的蔬菜、水果中。亚洲大部分国家气候适宜,果蔬种类多、产量大,特别是绿叶蔬菜,品种较欧美甚至地中海国家都更多。
全谷物杂豆、薯类和蔬果中富有丰富的膳食纤维,对心血管健康也有好处。比如糙米、黑米、小米、荞麦面等等,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是很常见的,有机会能多吃一吃。
膳食纤维的摄入与全因、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率降低显著相关。另有证据说明,补充膳食纤维食品可明显降低体重、体脂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、甘油三酯、空腹血糖,有利于心血管代谢健康。
中国、日本、印度等都是茶叶消费大国,不加糖的茶是科学界公认的亚洲饮食可预防慢性病的一个重要原因。茶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,尤其其中的茶多酚可抗氧化、抗炎、降血脂,使血管弹性变得更好,预防微血管破裂。研究之后发现,每天每增加1杯(236毫升)茶的摄入,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4%,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2%,中风风险降低4%,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%。
一般建议轻体力劳动的情况下每天要喝1500-1700ml水,如果运动量大、出汗多,还应该喝得更多。
欧美国家的人们对大豆、豆制品的印象十分不好,难以忍受豆腥味。豆类在亚洲人的餐桌上却是“常客”。具体到我国的情况,豌豆、豌豆芽、豆角这些蔬菜也很丰富。
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很高,约35%~40%,脂肪含量为15%~20%(以黄豆和黑豆较高),不饱和脂肪酸约占总脂肪的85%。
大豆还富含钙、铁、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、维生素E,以及多种有益健康的物质,如大豆异黄酮、大豆皂苷、大豆甾醇、大豆卵磷脂、大豆低聚糖等。这些成分都对预防心血管疾病、降低血脂和血压有一定作用。
像是豆腐、豆干、腐竹、豆浆等等,这些就是蛋白质很好的来源,点卤的豆腐还可以补钙,豆豉、腐乳之类的发酵豆制品中,还有维生素K以及维生素B12。包括大豆异黄酮对女性健康也很有好处。 坚果同样是补充膳食纤维、必需脂肪酸和蛋白质的理想食物,我们吃坚果的习惯可能还不太普遍,有条件的话可以每天吃一小把。
亚洲饮食的特色还有包含很多低盐或无盐的发酵食品,如中国的豆豉、日本的纳豆、韩国的泡菜、印尼的天贝等。这些食物是益生菌的丰富来源。科学证据显示,高脂、高盐、高糖都不利于益生菌生长繁殖,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负担,而益生菌是对肠道有益的“好细菌”,有助维持和改善健康。
从1990年至2019年,亚洲人群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正在迅速增加,占到了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一半以上(58%)。
研究指出,不健康饮食是主要风险因素之一。在一些亚洲国家,传统亚洲饮食正在向西方化饮食转变,动物性食物、零食、糖和含糖饮料的食用量增加,粗粮和豆类食用量下降,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。
如今,人们所能享有的食物种类丰富,但要发挥亚洲饮食的健康优势,需要注意:
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,多吃蔬菜、水果、豆类,控制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,保证每日吃够12种以上的食物。
多用蒸、煮、炒等烹饪方式,少吃高温煎、炸、烧烤的食物,选用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植物油烹制食物,并且经常换用不一样的种类植物油,同时做到少油、少盐、少糖。
不喝或少喝甜饮料,每天可适当饮茶,有神经衰弱、心衰等特殊疾病的人群一定要依据自己状况谨慎选择饮茶,以免对身体带来危害。
控制精制谷物的摄入,用粗杂粮来代替,土豆、红薯、芋头、南瓜、紫薯等薯类食物也可替代精制主食。
中老年人少吃肝、肺、肠等动物内脏,避免摄入过多嘌呤、饱和脂肪和胆固醇,炒肝、卤煮、羊杂碎、血肠、毛血旺等菜肴尽量少点。
建议每人每天要确保1杯牛奶,或相应钙含量的酸奶、奶酪、奶粉等,有助于每天的钙摄入量达到800毫克。推荐每周吃水产品不少于2次,约300~500克,如新鲜的鱼、虾、贝类等。